四川蕞“硬核”的县把旱地种成全省头部
从“全省旱地”到“天府粮仓”,德阳中江引水养土、蓄水耕农,将丘区旱地“变废为宝”,在2200平方公里土地上,种出万吨丰粮。如今,依托德阳的装备制造与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,中江更是插上科技的“羽翼”,在现代化农田上耕种全国人民的丰衣足食。这是“四川产粮头部县”中江,是用双手“逆苍天,改旱命”的四川县市,是以“硬核”科技在丘区之上书写农业奇迹的“天府粮仓”。
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。残暑在微凉秋风中收起了蕞后的“嚣张”,暖阳为广袤田野洒下遍地金黄,丰收的光影绵延千万里土地,劳作的背影为金秋定格幸福的时光。
此时,位于“天府粮仓”四川西部的一座县市,显得格外忙碌。
它是看似低调,却连续17年稳坐四川粮食产量头部的德阳县域中江。
纵观华夏大国丰粮之地,“天下粮仓”苏州太仓,地处长江入海口南岸,水土肥沃;“胶东金粮仓”青岛平度,坐拥上百条河流、20余座水库,为青岛全市重要的供水基地之一;“豫北粮仓”安阳滑县,虽然深陷“粮水矛盾”,但中原地域,土地平整,集中连片,也让其稳坐河南产粮头部的宝座。
不难发现,产粮之地离不开两个要素:一是水源,二是土地。
然而,作为“天府粮仓”的“中流砥柱”中江,似乎与二者“无缘”。
地处四川中部偏北、坐落于沱江和涪江分水岭脊背之上的中江,起伏的浅丘构成其主要地貌。
山矮沟夹,因而中江全域集雨面积小,单靠地势,此地储水艰难;加之我国时空分布不均,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时常发生,导致中江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不足800毫米,水源极为贫乏,是全省“闻名”的干旱县。
水资源贫乏、水利设施简陋,若遇旱季,更是极度缺水,中江粮食产量常年垫底。1949年,中江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为9.99万公顷,总产16.26万吨,仅占全川1.5%左右;单产1627.5 kg/hm2,人均189.7kg,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56元。
雪上加霜的是,中江为典型的丘陵地势,可用耕地较平原更少,外加地势坡度易因暴雨冲刷等因素造成水土流失,农业耕种,举步维艰。
水源贫乏、土地崎岖,无疑戳中了中江农业发展的“死穴”。
农业是温饱的根本,更是经济发展的保障。
农业寸步难行,等于扼住了中江人民幸福生活的“咽喉”。
乐观勤劳的中江人,怎会被眼前的荒芜山丘所吓退?
既然,古有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,造福千年蜀郡;
不如,今以双手修筑农耕蓄水库,润泽千里土地。
50年代期间,中江以修复旧塘堰、新建山塘与小型水库为主,弥补区域地势储水困难的问题。
但少粮不盈大仓,少雨不满水塘。指望天公降雨,不如开渠引水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都江堰灌区人民渠六期工程正式开工。该工程跨越川西北地区,为安县①、德阳、绵阳②、中江、三台等5县引来岷江之水。这般“引蓄结合,以蓄为主”的引水灌溉工程,让中江3区15乡,134村的1225个居民组受益,更为8万亩农田迎来生长之源。
随后,第七期工程也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。该项工程更是以中江为“大头”,灌溉面积占全程60%之高,覆盖农田更是提升至70余万亩,“夏秋有水无处蓄,冬春水少无水来”的局面自此打破。
当然,中江的水库建设并未因岷江水的到来而停息。
人民渠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,中江人民兴修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水库,为每年汛末的储水、来年的春灌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水润千里,土绵八方。原本水土易流失的丘陵之地,因水源的逐渐丰盈,露出了生机。
民事农则田垦,田垦则粟多,粟多则国富。
改革开放后,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到免除农业税,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,中江乃至整个德阳市,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新征程。
正如前文所述,中江70%以上都是丘陵,细碎地块多、连片土地少、且有一定的坡度,纵然已有水源灌溉,但也绝非耕种良田。
1984年,中江被列为德阳市水土保持治理县,从坡改梯、打造水保林、推行保土耕作等方面,推动水保综合治理;2008年,中江被列为四川省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,从顶层规划到落地实施,全面推进实施水源保护、水土保持、污水治理等工作。
据统计,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江县成功创建成为全国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;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项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.01平方公里,农耕、生态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。
养好土地,中江马不停蹄,用德阳引以为傲的“硬核”科技,建设高质高产的幸福田园。
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,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。
因此,“整”好地的中江,下一步需要思考的,是如何用好地。
中江给出的答案是: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。
一直以来,“大而不强、多而不优”,是传统农业县市的“通病”。而农业“后起之秀”中江,则以德阳引以为傲的创新科技,一改农田“旧貌”,高标准农田建设、撂荒地整治、丘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等诸多“硬核”举措轮番上阵,将“大而不强、多而不优”的传统农田,种成“尽种尽用、保质保量”的希望田野。
首先,是在日渐肥沃的土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。近年来,中江加大财政投入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,从资金层面,为高标准农田保质增“粮”;技术方面,中江依托德阳在装备制造和数字经济领域的优势,开展丘陵地区新机具研发推广,提升丘区农田农机化水平,并充分运用农田数字身份证,构建“空天地”立体监测体系,用高新技术,为传统农业插上现代化的“翅膀”。
建好田,更要选好种。众所周知,种子是农业的“”,是高产的基础。一直以来,中江依托与川农大、省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,开展水稻、玉米等作物的品种比较试验,重点引进和推广玉米正红507、绵麦902等优质品种,加快推动现代种业发展,力争3年内良种覆盖率达到100%,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。
好田好种好技术,才能种出好收成。因此,中江大力推动农业现代技术攻关,通过推广油菜抗逆丰产轻简高效生产、优质杂交稻保优提质绿色高效栽培等技术,提升主要作物亩产;同时,指导农民做好水稻、玉米、大豆等作物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,把高产高效技术引进千家万户。
2011年至今,中江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突破百万亩,占全县耕地比重超过70%。2023年,中江粮食播面和总产连续17年位居全省头部,油料产量位居全省第二。“四川产粮头部县”,正用新质生产力,耕种通往幸福生活的现代田园。
在中江人民的努力下,贫瘠丘陵终于化身丰硕沃土,为四川乃至全国,耕作丰衣足食的乐土。
“继承”德阳“硬核”基因的中江,没有止步于眼前。
农业发达,“工”“商”也不能落后,中江再下一城!
近年来,中江锚定“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、建设全省丘区经济文化强县”目标,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、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,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“富民强县”的根本之策,以“2+1”现代工业体系④为牵引,相继出台《中江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》《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》《优化营商环境八条措施》等政策,推动中江工业高质量发展。
此外,中江充分发挥非遗挂面、英雄故乡等资源优势,围绕红色文化体验、乡村旅游度假、“蜀中江城”城市休闲“三大核心”,推进“挂面村”“情花谷”、继光湖旅游区、石林洞峡群、魁山公园和黄继光纪念馆一体化改造等“五大项目”建设,打造“一座馆、一支乐、一方湖、一碗面、一块石、一朵花、一盏灯”七大文旅品牌,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用文旅发展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。
今年上半年,中江实现GDP221.2亿元,同比增长8.0%。此外,工业投资增长36.1%,制造业投资增长7.9%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6家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.4%!2023年,中江第三产业增加值187.12亿元,同比增长7.6%。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年底,中江再度上榜赛迪西部百强县,较2022年首次上榜上升40个位次!
从久旱之地,到“四川产粮头部县”,从鲜为人知到西部百强,中江,一如德阳的“硬核”,在贫瘠的丘陵土地种出了丰衣足食、孕育了安居乐业。这不是个例,在近50万平方公里的川蜀大地上,还有许多如中江一般,默默耕耘、奋发向上的县市,正以特色产业为底色,脚踏实地,为经济的繁荣昌盛、为民生的富足安乐、为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绘就时代的华章。
②德阳与绵阳建市时间分别为1983年和1985年。
③“2+2”现代农业体系:以优质粮油和现代畜牧两大农业优势产业、道地中药材和优质蚕桑为框架。
④“2+1”现代工业体系:机械装备制造、农产品加工为支柱,清洁能源等产业为补充。
(文中部分图片来自政府网站,请原作者与编辑联系以奉稿酬)
政经和产经视角下的城市观察者。...
版权声明:本文由四川厂房土地出租出售招商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